【澧州工匠】新澧州新跨越需要“工匠精神”

发布时间:2017年04月20日       来源:转自县总工会      阅读:801次

     【澧州工匠】新澧州新跨越需要“工匠精神”

      

     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”的新概念,令人耳目一新,发人深思。2017年李克强总理再度提到“工匠精神”,充分说明“工匠精神”对中国制造的重要意义。

  

    什么是工匠精神?指的就是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,精益求精、更完美的精神理念。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,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,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。工匠精神的目标是打造本行业最优质的产品,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。概括起来,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、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、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。

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我们曾经羡慕德国人的严谨,瑞士人的精密,日本人的苛刻,对他们的产品趋之若鹜,但请不要忘记,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,中国这片土地上并不乏能工巧匠,西汉薄如蝉翼、轻若烟雾的素沙婵衣,仅重49克,可以装在一只火柴盒里,其织造工艺至今无人能够超越;东汉时期的张衡发明了浑天仪、地动仪等仪器;还有蔡伦的造纸术,毕升的活字印刷术,哪一样不令人称道?当今神舟飞天创造的“中国高度”,蛟龙潜海成就的“中国深度”,高铁奔腾缔造的“中国速度”,哪一项不令世界刮目相看?这些伟大成就的横空出世,是创造,更是脚踏实地的“工匠精神”的产物。

      

       “工匠精神”是默默无闻的奉献。一块青铜,在普通工匠手里可能做不成一把像样的菜刀,而战国时期吴越的超级工匠,却能把它变成削铁如泥的利器;在另一些艺术家手里,可以做成气势恢宏的黄钟大吕或者华贵绚丽的艺术品。城头山6000年的灿烂历史里,城下埋藏了千年稻种的滥觞,精湛的夯城印记,高超的制陶工艺,在感叹先人们的精益工艺时,我们并不知道这个工匠的名字,而他们却以杰出的贡献,默默无闻地丰富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。

  

      “工匠精神”是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。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:中国制造的柴油机,噪音在数公里外都听得见,柴油机周围数十平方米都是油迹;而德国人生产的柴油机,可以放在办公室的地毯上工作,根本不会影响隔壁房间的人办公。其原因就在于德国的工人始终以严谨认真的“工匠精神”对待每一道工序,不放过一丝一毫的疑问。

  

       “工匠精神”就是爱岗敬业,不好高骛远。国家电网澧县供电公司职工易勇,他的倒闸操作技术被制成光盘供兄弟单位学习;艳电职工贺修军,他编写的电厂管理制度成为了中小电站学习的模本,这些优秀的职工承载着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播,推动“澧县制造”迈向更远。他们的这种不计名利、勤勉敬业的“工匠精神”,在艰苦的锤炼中成长为全县技术工人的一面旗帜,是我们澧县人的骄傲。

        古人说: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垒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不管是一个家庭、一个企业,还是一个国家,只要我们少一些浮躁、少一些投机取巧,多一些脚踏实地,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成每一件小事,做精每一样产品,比如把一个拉链、一颗螺丝钉做成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,我们就是同行业的佼佼者,我们的事业就能一步步走向兴旺发达。

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新澧州新跨越需要工业发展的支撑,需要更多的能工巧匠,需要制造出更多精美的澧州产品。“万家炉业、重庆啤酒、平安医械”等驰名商标的成功申报,已经证明澧州人有着聪明的才智,已经证明了澧州人可以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,已经证明了澧州人可以铸就澧县制作的辉煌。但我们的潜能还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,知名品牌尚存不足,“工匠精神”还需要在澧阳平原上更有深度的挖掘与弘扬,“工匠文化”还需要更有效的培育与传承。我们坚信,在澧县这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上,会有更多的能工巧匠在自己的岗位上制造出神奇的产品,让澧县制造逐步走向全国,让澧州产品享誉全球。

        澧州工匠——加油!我们为你们点赞,我们为你们呐喊,让“澧州工匠”评选活动圆满成功!向绪栋

转自县总工会